【十環網】從8月1日起,國家商務部發布的家電維修服務業規章《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》(以下簡稱《辦法》)正式實施,《辦法》對維修人員資質、維修費用、如何處罰等都做了詳細規定,消費者在維修過程中如果遇到“小病大修”、“偷換元器件”、“隨口定價”等行為,都將有法可依。
“隨口定價”成維修通病
日前,南開區的牟先生打來電話說:“前幾天我們家的電視壞了,影像經常晃動,就隨意找了一家維修部修理,打完電話他們就上門來了,檢查了一下說要拿走進行修理,我也沒問價,心想修個電視有個二三百塊錢還不行?沒隔幾天,他們就送回來了,一開票找我要1500,說是屏幕壞了,換了個屏幕,我覺得這個收費很不合理,1500塊錢,幾乎是買一臺新彩電的價格。”牟先生還表示:“我也不知道他們換沒換屏幕,咱自己根本看不出來,要是只是單純的接觸不良,那真是虧大了。”像牟先生這樣錢都不知道花在哪的消費者似乎不在少數,和平區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告訴筆者:“每年我們都會收到不少這方面的投訴,像維修價格過高或是家電維修不徹底等,不過這種問題大部分很難界定責任。”
新《辦法》助您擦亮雙眼
面對家電維修行業的種種亂象,《辦法》的推出讓消費者有了主心骨。據了解,新《辦法》規定,家電維修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相應資質,家電維修經營者在提供服務前,應當向消費者明確告知維修方案及注意事項,維修后應向消費者提供維修服務收費發票。此外,家電維修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不得虛列、夸大、偽造維修服務項目或內容,不得隱瞞、掩飾因維修服務不當導致用戶產品損毀的事實,違反規定的,情節嚴重的將被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。天津市家電維修協會副秘書長白玉華表示:“總體上看,《辦法》出臺對家電維修市場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,這對于一些正規的維修企業是一個長期的利好。”
專家認為:根治亂象尚需時日
盡管《辦法》的出臺對家電維修的“山寨”現象和屢修不好等頑疾有一定抑制作用,不過白秘書長也認為,《辦法》落實起來也有一定難度,因為國家規定落到地方,需要地方制定配套的細則,誰來落實,誰來監管,目前都沒有定論,因此落實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。不少行業專家也表示:“新的《辦法》其實還是略顯疲軟,尤其是在維修價格與規定執行力方面,因此還需要其他法規進行完善。”